1.小儿心包结核是怎么引起的

2.结核性心包炎的检查

心包结核病例怎么写病历范文大全_结核性心包炎的鉴别诊断

结核性心包炎通常由纵隔淋巴结结核、肺结核、胸膜结核扩散至心包引起。还有一些病人由于粟粒性结核或淋巴管逆行,引起心包炎症。结核性心包炎多见于大多数男性,早期可表现为低热、乏力、不适、食欲不振,所以结核性心包炎,往往临床症状比较隐蔽,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视,如果患者有上述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诊治。为尽快诊断结核性心包炎,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发热、盗汗和食欲不振是结核性心包炎最常见的全身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下肢水肿、颈静脉扩张、休克、昏迷等症状。表现为入睡后出汗,醒来后停止出汗。病人通常不想吃东西。主要表现为胸痛,心跳节律相同。病人常感到胸口有压迫感,呼吸不畅。

因此,常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深呼吸、叹气等表现。当患者血液循环受损时,会出现下肢水肿,表现为踝、足或腿前部凹陷凹陷,即按压后不能立即恢复。患者颈静脉明显增厚,是血液回流受阻的表现。 ?

控制传染源,减少感染机会。涂阳病人是结核病的主要来源。早期发现和合理治疗涂阳肺结核患者是预防结核病的根本措施。当婴儿患有活动性肺结核时,应仔细检查其家庭成员。小学、幼儿园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隔离传染源,可有效降低结核病感染的机会。实践证明,接种卡介苗是预防儿童结核病的有效措施。日常生活中应积极增强体质,避免与结核感染患者及环境接触,避免结核感染后心内膜感染的状态反应。 ?

小儿心包结核是怎么引起的

先介绍一个病历摘要:

患者女,38岁,因“乏力、双下肢水肿9年”于2003年入院。

患者9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逐渐出现双下肢对称性水肿,严重时可有颜面水肿,月经期前后加重。无发热、腹泻、黑粪。当地查血、尿、便常规均正常,用利尿剂治疗水肿可完全消退,但停药数日后再次出现水肿。5年前发现白蛋白低(具体不详),查24小时尿蛋白1.2 g,以后复查为阴性。此后患者乏力、水肿症状反复加重,血白蛋白?ALB 最低为21.2 g/L,先后在外院多次就诊,考虑为“特发性低蛋白血症”,间断补充白蛋白治疗。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患者发病以来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1次/日,**软便,无腐臭味。偶因“饮食不洁”出现腹泻,每年最多1~2次。否认肝炎、结核病史。自诉幼年时曾摔入水沟,无其他外伤史。否认家族中类似病史。

入院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面、颈部皮肤可见带状分布的褐色疣状皮疹,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HB 140 g/L? WBC 4.56×109/L? 其中淋巴细胞0.49×109/L? 血小板(PLT) 311×109/L;24小时尿蛋白0.6 g,大便潜血持续阳性;血总蛋白?TP 34.9 g/L? ALB 20.7 g/L; 其他肝肾功能、血脂及电解质正常。免疫球蛋白:IgG 2.29 g/L(正常值7~17 g/L)? IgA 0.58g/L(正常值0.7~3.8 g/L)? IgM 0.744 g/L(正常值0.6~2.5 g/L); 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抗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及自身抗体均阴性;T细胞亚群:淋巴细胞总数明显降低,T、B淋巴细胞数严重减少,NK细胞数降低;T4细胞比例及计数明显降低,T8细胞比例正常,计数明显降低,T4/T8比例正常; CD4+细胞和CD8+细胞数明显降低;存在轻度细胞免疫异常激活。

心脏超声发现极少量心包积液,腹部B超正常,口服小肠造影正常;胃镜显示:胃窦黏膜不平、水肿,呈弥漫小结节状,无充血;十二指肠球部、球后及降部黏膜轻度水肿,散在白点样改变(图1)。结肠镜:末段回肠黏膜呈绒毛状和白点样改变。十二指肠及末段回肠黏膜活检病理示小肠黏膜下淋巴管扩张。

核素淋巴管显像:小肠淋巴管漏,部位在第2、3组小肠可能性大;可见少量乳糜心包;不除外右淋巴管及胸导管上段不全梗阻。淋巴管造影示肠干及肝内淋巴管增粗增多紊乱,膈上方至胸4水平胸导管未见显影,其上方胸导管扩张,未见碘油进入静脉角。

诊断:先天性多发淋巴管发育不良,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胸导管不全梗阻,蛋白丢失性肠病

建议患者行“胸导管-颈外静脉吻合术”以解除胸导管梗阻,患者拒绝。予低脂和中链甘油三酯饮食治疗11天,患者白蛋白升至24.8g/L,出院。

病例讨论

低蛋白血症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1)蛋白质摄入不足;(2)肝病所致蛋白质合成功能下降;(3)肿瘤、结核等慢消耗过多;(4)各种途径的蛋白丢失过多等。本例患者不存在前三方面的因素,主要考虑蛋白丢失过多。患者无大面积皮肤或黏膜炎症破损等急性丢失组织液(包括蛋白质)的病理基础,病程多年,蛋白丢失的性质应属长期慢性丢失。蛋白丢失的部位无外乎肾脏或胃肠道。虽然患者曾出现尿蛋白,但量很少,与其低蛋白血症水平不平行,所以主要考虑蛋白丢失性胃肠病(PLGE)。

各种原因引起的淋巴回流受阻所致的胃肠组织间质压力升高是PLGE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经内镜检查及组织活检、核素淋巴显像、淋巴管造影证实本例病人为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这是本例患者低蛋白血症及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的根本病因。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是一种临床上较为罕见的疾病,以小肠黏膜及黏膜下淋巴毛细管扩张为特征,1961年Waldmann用51Cr标记白蛋白的方法研究蛋白质渗出的部位,首次提出本病,此后文献中有散在报道。本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90%于30岁以前发病,平均发病年龄11岁。

根据病因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IL 病因不明,常由巨淋巴管症或先天性淋巴系统发育不良所致,多见于儿童。有报道母女同时患病,提示本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另有报道姐妹俩同患本病,合并面部异常和精神发育迟滞(Hennekam综合征),提示本病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感染(结核、丝虫病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缩窄性心包炎、Whipple病、腹外伤或手术损伤等因素,造成淋巴管本身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和狭窄,使淋巴循环受压或回流不畅,可造成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有结核史者,治愈后广泛的纤维粘连残留,数年后可致乳糜池周围非特异性炎症而导致本病。

肠淋巴管分布于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和浆膜层?主要经乳糜池、胸导管回流,入左静脉角,进入血液循环。淋巴液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及淋巴细胞,淋巴回流受阻时,淋巴管压力升高后扩张,瓣膜功能受损,导致淋巴液漏入肠腔或腹腔(严重者可出现乳糜泻和乳糜性腹水),同时导致上述三种成分的大量丢失,出现低蛋白血症、低脂血症和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肠道丢失蛋白与肾脏丢失不同,各种大小分子量的蛋白均可进入肠道,但蛋白在血中下降的程度可不同,半衰期长的蛋白成分下降程度重。一般说来,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可显著降低,转铁蛋白、铜蓝蛋白轻度降低;而α2巨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可保持正常或相对增加。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可出现水肿(常为非对称性),乳糜胸、乳糜腹,如合并胰腺功能不全可出现脂肪泻,偶有报道以消化道出血、急腹症为表现者。实验室检查可发现低蛋白血症、免疫球蛋白降低、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CD4+细胞和CD8+细胞明显降低等。部分患者因长期营养不良,可合并缺铁性贫血,低钙性抽搐等并发症。另外,儿童患者生长发育迟缓,可由于淋巴细胞及大量免疫球蛋白丢失,导致免疫功能低下。

本例患者为成年女性,29岁起病,病程隐匿,呈良性过程,病变范围较广泛,包括肠、肝、及胸导管,即往无明确结核史,无近期外伤手术史、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因,考虑为先天性淋巴管发育不良所致。淋巴造影结果示患者胸导管上段扩张,未见碘油进入静脉角,可能合并胸导管出口与左静脉角接续处的梗阻,患者存在少量乳糜性心包积液支持这一诊断。Tallroth曾报道1例胸导管出口梗阻的患者,表现为面部、左上肢及双下肢水肿伴脂肪泻。本例患者无以上表现,考虑为不全梗阻。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临床罕见,病程隐匿,表现多样,诊治过程中易被忽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早完善内镜、核素淋巴管显像和淋巴管造影十分重要。内镜直视下可见病变肠黏膜水肿、肥厚,绒毛苍白呈棒状及大小不等的黄白色结节。病理活检可见黏膜下淋巴管扩张。核素淋巴管显像和淋巴管造影可直接观察到肠系膜淋巴管狭窄、曲张,可伴其他部位淋巴管异常。以上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都将对诊断提供极大帮助。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尚无特效疗法,目前以内科治疗为主,近年有人报告用中链甘油三酯(MCT)餐治疗效果较好。MCT通过门静脉吸收,无需经过淋巴管,避免了长链脂肪酸吸收后淋巴管内压力的升高,减少蛋白及淋巴细胞等的漏出。重症者可行静脉营养及利尿消肿等对症处理。外科治疗可行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如为局限性淋巴管扩张,切除病变肠管可获较好效果。

点 评

低蛋白血症的少见原因之一是胃肠道蛋白丢失, 其中部分患者没有腹泻等吸收不良的表现,诊治过程中易被忽视。当出现不能解释的低蛋白血症(包括白蛋白和球蛋白),特别是同时伴有淋巴细胞减少时,要考虑到本病。内镜、核素淋巴管显像和(或)淋巴管造影、核素显像显示核素标记-白蛋白是否自胃肠道漏出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另外还有一种非病理性的可能:即 工作常常需要在办公室坐着不动,血液循环不好,身体尤其是下半身都总是肿肿的。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首先应该增加运动。每天运动30分钟即可产生效果。这种30分钟运动不能仅仅走路做家务,必须是心跳达到120/分以上的运动才行呢。在工作间隙,能经常走路爬楼梯做做操之类当然就更好啦。运动能加速血液循环,当然也就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过去有“工间操”的做法,只需要15分钟,但其实真是非常非常有利健康!

其次是改善饮食。经常吃富含黄酮类和维生素E的食品,有利于改善微血管的血液循环。富含黄酮类的食品有柑桔、山楂、洋葱、茄子、红豆等;富含维生素E的食品是新鲜坚果、谷胚油、燕麦、豆类等。可以每日服用一粒维生素E。

第三方面是补充营养素。下肢水肿和B族维生素缺乏、钾不足和蛋白质缺乏都可能有关系。如果减肥摄食量很少,那么非常容易出现这些问题。建议多吃豆类食品,包括豆浆、豆粥等,它富含以上这三种营养素。奶类也比较好。如果是因为缺钾,那么多吃蔬菜就有帮助。如果是因为缺乏蛋白质,就要多吃鸡蛋和牛奶。

最后综合谈一下临床上的几种相同症状的诊断过程:临床上经常会碰到许多病人,当他们有下肢水肿时便找寻泌尿科医师,认为是自己肾功能不佳才会引起水肿,甚至有人认为是尿毒症的先兆而紧张过度,然而下肢水肿真的就表示肾藏出问题吗?

事实上有许多疾病都会造成下肢水肿的情形,当有下肢水肿时,首先应自我捡查的是水肿只出现一侧或两侧,如果只有一侧肢体发生水肿,那麼因肾脏功能不全所造成的机率就相当低了,因为即是肾脏功能不好,其所产生的尿液无法适当排出,造成水份滞留在体内,其影响多为两侧性的,不会选择性的只使左侧或右侧的下肢水肿。

相反地,如果是血管的问题所引发的水肿,就大多发生於患侧,例如深部静脉血栓症,多会患侧的下肢浮肿,而非只有水肿症状,皮肤表面较为潮红,但触摸时,并无局部温度升高的现象,当然如果长期站立,例如外科医师做大手术时,交通警察服勤后,站柜**,或理发师工作完毕时,都会有两侧下肢肿涨的感觉,那是因为静脉回流因长期站立而变差所造成的现象,经充分休息,患部抬高时,这种情况会改善的。

如果心脏功能不良,例如郁血性心脏病,心肌收缩力不够,使得血液多滞留於周边血管,而下肢距离心脏较远,通常最容易引起下肢水肿的情形,这是因为静脉血液滞留,血流便慢,血管内压增加,迫使水份往管外跑而造成的,服用增强心肌收缩的药物改善血液循环,水肿情形也会获得改善。

当肝脏不好时,也会有下肢水肿,例如肝硬化的病人常见的临床表徵就是黄脸、大肚子、下肢也水肿,之所以黄脸是因为胆汁滞留,血中胆黄素增加,故而沉积在脸上、皮肤或巩膜上,而肝脏失去功能时,同时也丧失制造白蛋白的能力,白蛋白是维持血管内、外压力的重要因素,当它缺乏时,血管内的水份便往管外去,组织内的水也向组织间跑,於是水肿便形成了,不论是腹内(腹水),下肢也会有水肿形成。

淋巴腺阻塞同样也会造成淋巴液回流不良而形成水肿,例如因为血吸虫侵犯淋巴腺造成阻塞,不但下肢肿大,可胀至正常的3~4倍大,连阴囊也会肿大,所幸这种情形临床上并不多见。

另外营养不良、厉害的蛋白质流失,都会使血中白蛋白减少而导致水肿,这种情形严重时甚至造成全身性的水肿,不单仅有下肢水肿而已,在此顺便一提的就是水肿是指水份滞留在组织间,例如下肢水肿时,患部除了肿胀外,皮肤多呈紧绷,亮晶晶的,如果用手触压时,会有皮肤凹陷,有如凹洞,久久才会弹起来。这种情形与一般因外伤引起组织肿胀或发炎引起的浮肿处是不一样的,除了少有凹洞外,触碰时也多有疼痛感。

由以上观之,下肢水肿的原因不仅止於肾脏因素,其他如心脏、肝脏、血管循环等功能不佳也都可能引起。当有水肿时除了先观查是单侧或双侧外,应先看看是否合并有尿量减少的情形,然后接受肾功能测试,例如抽血看看血中尿素氮及肌酸酐是否正常,超音波看看肾脏的大小,肾皮质的厚度或有效肾血流量,24小时尿量及菊糖廓清率,肾丝球过滤率等测试,如果这些检测正常的话,就应该积极找寻其他可能引起的原因了。

一旦是因肾脏功能不良所引起的,应再看看是何原因,例如慢性肾盂肾炎、肾丝球肾炎、长期两侧性肾结石合并尿路阻塞,或因肾动脉狭窄、肾静脉栓塞、肿瘤等因素引起,然后针对原因予以内外科治疗水肿,才有消除的可能性,千万别自行乱服用利尿剂或其他偏方,以免延误病情,一发不可收拾,甚至洗肾度日,平时应多喝水、勿憋尿,有病就请教医师才是。

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症状,病情有大有小,我们不能简单地推测你的病理,你也不能对自己还没有清楚的事(病或是营养不良)而过分担心。如果心情不好,没病也能憋出病来的,心情最直接影响病情的发展变化,建议你尽早到知名的专业医院进行会诊。祝你早日健康!

结核性心包炎的检查

摘要:结核性心包炎在临床上并非罕见,它多见于学龄儿童。结核性心包炎可分为渗出性和缩窄性两种,其常见的病因主要是因为胸腔内的淋巴结核,胸膜或者是腹膜结核病引起。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小儿结核性心包炎的症状、治疗、预防等相关知识。小儿心包结核是怎么引起的

小儿心包结核的发生多因胸腔内淋巴结核、胸膜或腹膜结核病引起,经过淋巴逆流或直接蔓延而来,也可由心包附近的干酪液化淋巴结直接破溃进入心包腔,或由全身血行播散所致。

心包结核的症状

1、如果结核处于增殖期,容易出现心包炎,表现为胸部疼痛或者呼吸困难。

2、如果结核进入渗出期,就会形成心包积液,心包积液量比较小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如果心包积液量比较大,就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困难与劳累相关,活动时呼吸困难会加重。

小儿结核性心包炎治疗方法

1、调养

急性期时应卧床休息,保证充分营养。

2、药物治疗

有渗出液时应及时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3~4周,可加速渗出液的吸收,减少粘连,防止缩窄性心包炎的产生。如停药过早,心包渗液可重复出现,则需要再重复一疗程。

3、心包穿刺抽液和心包持续引流

心包大量积液影响呼吸及心脏功能时应行心包穿刺抽液。亦可进行心包持续引流,可缓解心包压塞症状,还可减少心包粘连缩窄。

4、手术治疗

至于缩窄性心包炎一经确诊后,应施行手术治疗,只有剥离粘连及部分切除心包,才能解除心脏压塞。

小儿结核性心包炎并发症

1.心脏压塞

结核性心包炎心包渗液量大,但生成速度缓慢,一般不引起急性心包压塞等急性血流动力学并发症,但可有慢性心包压塞的症状和体征,多为低压性压塞。

2.心源性肝硬化

由于慢性心包缩窄、肥厚、僵硬的心包限制心室的充盈,使右室舒张压和右房压上升,肝静脉回流受阻,肝内血窦扩张及淤血,压迫邻近的肝细胞,导致肝细胞萎缩及加速纤维组织增生,另外,肝窦通透性增加,高蛋白的液体渗入Disse腔,肝窦旁水肿,阻碍营养物质从血浆向肝细胞内弥散,加重肝损害,最终形成心源性肝硬化。

小儿结核性心包炎怎么预防

1、控制传染源,减少传染机会

结核菌涂片阳性患者是小儿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早期发现和合理治疗涂片阳性的结核患者,是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根本措施,婴幼儿患活动性结核,其家庭成员应作详细检查,对小学和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隔离传染源,能有效地减少小儿感染结核的机会。

2、普及卡介苗接种

接种卡介苗是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有效措施。接种卡介苗的禁忌证:阳性结素反应;或皮肤病患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1个月);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症或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

3、预防性化疗

主要用于下列对象:3岁以下婴幼儿未接种过卡介苗而结素试验阳性者;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多系家庭成员)密切接触者;结素试验新近由阴性转为阳性者;结素试验呈强阳性反应者;结素试验阳性,小儿需较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者。

1.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及身体其他部位结核病灶的存在有助于诊断。25%病人结核菌素试验阴性。

2.心包穿刺液检查

与结核性胸膜炎渗出液相似,可有血性心包积液。确诊靠心包积液中找到结核菌,但阳性率低,20%~50%病例结核杆菌培养阳性。心包液中腺苷脱氨酶ADA明显增高有助于诊断。

3.心包活检

可见干酪样肉芽组织。

4.其他检查

(1)X线检查 对确定心包积液甚为重要,积液>300~500毫升时下心影扩大成梨形或烧瓶状,原有的弧形消失,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仰卧时心底部阴影增宽,呈球形。主动脉变小而上腔静脉变宽。

(2)心电图检查 ①S-T段抬高 早期(数小时至数天)除aVR、V1的S-T段下降外,其他导联S-T段抬高,以V5、V6明显,弓背向下,以后逐渐下降,回到等电位线。②T波改变 早期T波直立,当S-T段回到基线时,T波逐渐平坦或倒置。在炎症消退后(数周至数月内),T波逐渐恢复正常。如转为慢性,T波倒置可长期存在。③可见QRS波呈低电压。④窦性心动过速。⑤大量心包积液可引起P、QRS和T波的电交替。并可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 

(3)超声心动图检查 可探测出15毫升积液。

5.同位素扫描

静脉注射131I标记的清蛋白或静脉注射99mTc进行心脏扫描,与X线片的心脏阴影相比较,可确定有无渗液存在。